IMG_7298.JPG

台灣,該是慢下來的時候了!!

這幾天的新聞,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比歲入多了七百多億,全部舉債支應,行政院長說,台灣正值經濟轉型期,要全力衝刺經濟!

是這樣嗎?

這兩年,每次開車經過台中市的街道,無論是市中心、還是屯區,到處都是建設,無論是房地產、或是公共建設,都讓我覺得,台中真是個大工地。

未來前瞻建設投入,台灣也會是個大工地,我們真的需要肇麼多建設嗎?

是不是該停下腳步,好好想想,台灣的出路究竟在哪裡?

IMG_7750.JPG

在過去還待在媒體工作的領域時,受邀擔任勞動部、教育部一些案子的諮詢委員,還有協助地方政府的計畫推行,

我一直有個很深刻的感受,這些計畫常常為了KPI、找亮點、作績效、消磨經費等等,而把一些不屬於地方、不適合地方的、也無法永續地方的產業,

強加在土地上,或是計畫只執行一年或兩年,無形當中浪費許多資源與人力,忽略了社會成本與機會成本,讓真正有心投入的人才力不從心而求去,產業也無法持續茁壯,產生應有的經濟效益。

真的很可惜。

根據這些年來我投入地方社區工作以及工作坊的經驗,我認為一個產業要能夠成功、或是可以永續而利益地方與民眾,可以朝下列幾個面向努力:

一、長期觀察:人力資源的調查

 至少二~三年的時間,長期在一個地方觀察當地的人力資源,包括性別、職業、年齡,以及遷徙狀況、發覺潛在的人力。

 再將這些人力資源加以分析、歸納,自然就可以發現地方上是否具有規律性、可運用性的人力資源與人才。

 

二、記錄:除了記錄人力資源外,也要調查當地的氣候、土壤、環境條件

 地形、氣候、水文資料等等對於產業發展來說相當重要,每個地方一定會有屬於地方的優勢與特色,例如說北投溫泉、信義梅子、鹿谷烏龍茶等等,這些都是和當地的自然條件息息相關。

 但是,這些還不夠,必須還要考慮到產業升級與永續的層次,而且要用"不再是消費土地"的方式來思考,例如培鈞在南投竹山推動的"小鎮生活"與"小鎮文創",是投入文化、精神與信念的元素,與地方的人力資源、自然條件相互作用,發展出最適合地方的一種發展模式與方向。

IMG_1402.JPG

我的想法是,當一與二都考慮到時,在這裡應該發展甚麼樣的產業,就會有一個圖像從腦海中跳出來,那個時候就會知道"對!就是這個了!"

這個時候,再去連結外部資源,就一定可以有所發現,找到一個可行的產業模式。

而且最重要的是,這會找到台灣內需的出口。

超過GDP70%的外銷比例,說實在,真的風險很大,尤其當哪一天蘋果不甜的時候。

 

三、分析產業資源

 這個,我想要說的是,其實台灣還有許多資源,我們必須了解社會的趨勢,在需求中找到缺口,而這個缺口,是必是自然產生,而非製造出來的。

製造出來的應該很好理解,例如說高科技就是一例。我當然不是說要放棄高端產業,而是高端產業是與世界產業鏈結合的一種產業結構,我想要說的是一種"適合台灣的"產業結構。

就是上面所說,一種擴大內需的產業方向。

過去一、二十年台灣努力發展觀光產業,雖然方向對,但是作法非但不對,錯得離譜,那就是因為我上面所說:

常常為了KPI、找亮點、作績效、消磨經費等等,而把一些不屬於地方、不適合地方的、也無法永續地方的產業,強加在土地上。

結果,就變成現在這樣,到處都有吊橋、纜車、天空步道、玻璃建築等等,這確實是亮點,但也是資源的暗點。

IMG_7135.JPG

當一個社會經濟往上爬時,我們需要大有為的政府,魅力領導,大刀闊斧往上衝,成果全民共享。

但是當社會經濟平穩或是往下走時,政府就必須力求穩定,緩慢腳步,不需太多改變,要藏富於民,靜待轉變時機的到來。

但可惜的是,台灣恰好相反,所以讓台灣成了大工地。

雖然政府無法慢下腳步,但是民間可以。

我只能說,末法時代,人類有其共業,我們,更要慢下來,等待業力消失。但是,我們也可以充分運用群眾之力,來解決社會問題。

而群眾之力,就要投入時間、用心觀察,投入精神力,發現可以行走之路。

IMG_8641.JPG

自然、人文、環境與產業,應該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關係,而且是一種順其自然往上的連結,而非相互消耗,相互消耗的產業,是一種無法永續的產業型態。

最後,我要強調的是,傳統產業有它歷史的背景與人文連結,轉型應該從這裡開始,如何跳脫出手工業、基礎製造業,而去連結較頂端的服務業,才是政府應該思考的方向。
--
生活,是一段充滿挑戰的長途旅行。
如果是一趟長途旅行,怎麼會不精采呢?關鍵在於
自己,能不能慢下來,好好的思索一下,我的未來、台灣的未來,該往哪裡走。

 

范小哥 記於丁酉年 寒露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范小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