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投旅遊︱集集陶藝開創者。集集蛇窯~林清河老師

 

伴著開往水里的火車,穿過綠蔭蔥蔥的綠色隧道,我們來到集集蛇窯--添興窯,拜訪蛇窯主人林清河老師。

 

出生在集集小鎮製陶世家、從小在窯場中長大的林清河老師,有一股藝術家的風雅氣質,在長年耳渚目染下,加上多年來的專研與經驗,對陶藝有著很深的情感,以及一套獨特的美學態度。

 

走進位於綠色隧道旁的添興窯,園區內有許多獨具特色的陶藝作品,包含手拉胚器皿、生活陶藝、具藝術價值的創作等等,配合目前多元豐富的展覽與多元功能園區,展現出生活與陶藝的關係、陶藝與藝術創作的價值,並將它們融為一體,整個園區自然營造出來的氛圍,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學。

 

林清河老師表示:「陶藝是陶瓷的一種藝術,而且可以把作者心態完全呈現出來。」換言之,就是一種外顯的藝術創作過程,將內化的美學經驗與美感,藉由陶藝表現出來,在每一件陶藝創作上,都可以看到不斷延續的生命力與作者的情感。

 

談到陶藝創作,林老師說:「陶藝創作是無止盡、沒有底限的,學越多問題越多,要學習歷史、釉料的發展史,還要對物理學、材料學、美學等領域有所涉獵,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去發展。」

 

林老師又說:「藝術,看不見的,比看得見的重要!」多年來集集蛇窯所表持的理念,就是希望做到看不見的那個部分,讓創作者培養屬於自己的理念與美學經驗,再融入自己的情感,如此創作出來的做陶藝作品,就是一件美的藝術品了。「美」是一種相當抽象的詞彙,看著園區里每一件獨特的作品,林老師說:「因為獨特,所以美。」

 

「美學」是一個相當生活化的課題,所以不管哪一個社會階層都可參與,林老師說:「『文化』是民間自發性的一種活動,必須不斷的推展、不斷的注入活力」,因此,林老師創辦了「陶藝基礎養成班」與「集集陶藝工藝師養成班」,藉由美學態度與經驗的傳承,讓「看不見」的特質可以影響更多人,讓這想法繼續在陶藝這個領域繼續下去。

 

林清河老師也提到「陶藝工藝師制度」的建立問題。他表示,目前民間對陶藝普遍的認知並不是十分正確,陶藝不是只有手拉胚而已,它包含更多、更廣的領域與意涵,因此,有必要建立起一套「陶藝的社會秩序」,也就是透過政府相關單位,如文化局的研習證書或是相關認證,經由規則的建立讓這些從事陶藝創作的藝術家、創作者取得「工藝工藝師」的資格,讓這些工藝師的理念、美學態度及豐富的經驗有管道可以傳承下去。

 

他繼續表示,台灣陶藝的發展史中,一直沒有陶藝學院或相關專業學校進行養成的工作,而只是民間自發性的發展,這二十幾年來雖然蓬勃發展,但是制度始終沒有建立起來,因此很多人對於何謂「陶藝」並不是十分瞭解,因此,為了提升台灣陶藝創作與發展水平,建立工藝師制度是必要的。

 

最後,林清河老師語重心長的說,許多民間文化工作者多年來累積的基礎,都是不斷真正為社會、文化作努力,一步一腳印走下來,確實也累積的相當令人喜悅的成績,但仍有許多文化工作的根基紮的不夠深,如果適逢社會、經濟整體面的乾旱期,這些文化根基就不容易存活下來了。

 

文化是長遠而深刻的,除了民間文化工作者的努力,也需要相關單位的支持與持續經營,台灣的藝術生活與文化權,不再只是一個美學的問題,更是公共意識與公民自覺的問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范小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