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2.JPG

流星、夜雨、憶兒時

   晚春,太陽逐漸靠近北半球,季風初歇,在和煦的南半島還能感受那種微微的涼意,坐在墾丁龍磐公園的草原上,揪著衣領,抬頭望著東南方的天空,滿天星斗,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流星!

南方的岸邊傳來陣陣的海潮聲,受掛在半空中的月亮牽引,一波又一波,從不間斷的,而今晚的夜空,有著半島一貫潔淨的天空,數不清的恆星,從遙遠的天際傳來亮光,紅的、白的,還有藍色的。

朝東方的天空望去,找到三顆星星連在一起的獵戶星座,在獵戶星座左肩那顆星的左上方就可以找到雙子座,正上方則是北斗七星的大熊星座,今天天氣很好、沒有光害,和孩子躺在草地上看星星,很舒服。

S1.JPG

這裡,也是看流星雨的好地方!可惜,這次沒有看到流星,上次來適逢獅子座流星雨爆發,精采極了!

流星雨的形成是彗星或小行星經過地球軌道附近留下的塵埃,地球經過塵埃帶就會形成流星雨。地球公轉所經過的軌道上,有著數不盡的宇宙塵埃,被地球吸引後進入大氣層,經摩擦產生高熱而燃燒,於是我們有時候可以看到托著長尾巴的流星,這些流星大部份都會在大氣層燃燒完畢,但塵埃若是過大無法燃燒完畢便會掉到地面上,就形成隕石了。

一般而言,流星出現的高度約在100~150公里之間,屬於大氣層電離層的底部;而消失點則在50~100公里之間,為大氣平流層上半與電離層底部。而我們肉眼觀測到的流星在天空中的發光點,稱為流星的「出現點」,其發光的終止位置稱為「消失點」,從出現點到消失點所通過的路徑就稱為「流星路徑」。

看著如此潔淨的夜空,想起兒時記憶中的遼闊銀河。

小時候,還住在南投的鄉下,那時台灣不像今天如此發展膨脹,也幾乎沒有光害,走在田埂間,望著暗藍帶紫的夜空,每天總是灑著一片如星鑽般的星海,心想,這片星海就是銀河吧!一片長長的,很亮,也很美,不同層次的亮不斷的延伸。 

那時候還小,總喜歡坐在爸爸的肩頭,伸出雙手,想抓住些什麼;躺在家門前的晒穀場,和堂兄弟姊妹一起數星星,「有流星!」小時候的驚喜與歡呼,在物換星移後身處在墾丁的那種心境,竟然是相同的。 

獵戶座已悄悄翻過山嶺,落到了西邊,看著那些距離我們有數百多萬光年之遙的星系鄰居,常常想像,那裡會是什麼樣的情景?又是什麼顏色?想像的範圍,還是脫離不了經驗論吧,這個寰宇,總是讀不盡,我想,還是追尋那蘊藏的更簡單的悸動吧。

白天的龍磐公園,也相當美麗!

_MG_6611.JPG

_MG_6698.JPG

范小哥。穀雨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范小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