遠離車流繁忙台14線的小巷裡,聚集了一個原住民賽德克族的小部落--眉溪部落,這個部落也是霧社事件之後沒有遷走的六個部落其中之一。在清流部落裡,可見原住民小孩嬉戲其中,他們睜著大眼睛,有著不怕生的活潑個性。

 

  我們來到位於部落裡的「阿嵐工作室」拜訪皮雕藝術家姜俊偉。走進工作室,牆上與展示櫃裡掛滿著姜俊偉及夫人的皮雕與布織作品,還有許多饒富原住民風情的飾品,頗有「博物館在我家」的風味。

 

  接觸原住民皮雕已經有五年時間的姜俊偉,從小就對美術及原住民母文化有極大的興趣,且最近幾年一直在從事部落紀錄片的拍攝工作,藉由影片來記錄部落文化,也曾經幫仁愛鄉內許多國小從事圍牆或是牆壁彩繪的工作;此外,他也進行將近二年的部落田野工作與物織調查,他說:「每五個原住民中就有一個是工藝家,有這麼多的人有這些才能卻因環境因素而埋沒,所以才想藉由田野工作去發掘這些人才,同時鼓勵部落的族人開始去做這些工藝活動。」

 

  談到為何會進入皮雕這個領域時,姜俊偉說,之前一直有在接觸木雕雕刻,後來認識了許多從事皮雕工藝的朋友後開始涉獵原住民皮雕,也到了原住民技藝中心學習相關的技術與知識,讓自己更具備進行社區推廣的能力。

 

  看著牆上雕刻細膩的創作,每一件的背後,都述說著意義深遠的部落故事。

 

  姜俊偉說,他創作的內容,都是非常生活化的題材,但這些畫面都相當具有代表性與象徵性,而拍攝紀錄片時觀察與參與的工作以及一些文獻照片的資料,都可以幫助自己找尋一些創作的靈感與想法。

 

  他說:「有一些畫面,看似很平常,但卻是一種記憶,一種深深埋藏於人們心中的記憶,而我的創作,就是要喚醒人們的記憶。」

 

  指著曾獲得2000年台北原住民工藝設計競賽第一名的作品《傳承、母性、築夢》,他說,這幅作品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紋面的原住民婦女雙手正在捻苧麻線,背後則用竹簍背著一個熟睡中的小孩,然而,這看似平凡的畫面,卻正在述說一個充滿母親與部落文化的故事。

 

  姜俊偉指出:「現在正看著這畫面的人,就如同被母親背著的小孩,當小孩醒來之後,是否還能看到這幅景象?」

 

  以前賽德克的女人必須必備多種技藝,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,她要先會捻線,然後學會織成一塊布,然後再舉行「紋面」的儀式,如此一來她才真正成年,也可以結婚、為人母了。

 

  他繼續表示,以往部落女人都必須進行農事生產,所以將小孩背在竹簍裡在耕地間往返,即使不是在農作時間也要拿著苧麻不斷編織,所以他所創作的畫面,不但是過去每一個族人共同的記憶,也將一個母親的慈愛與辛勞無疑的表露出來。

 

  看著這個畫面,原來,一種深深的情感正從裡面不斷的昇華,這些一筆一畫、每一個色彩,不正是在延續每一個生命以及那些永恆的意識嗎?

 

  關於個人最大的價值,姜俊偉說:「我所注重的,就是『分享』這兩個字。台灣是個有著多元文化的地方,也是它可愛之處,藉由皮雕先從自己部落開始,再慢慢延伸到其他個部族文化,包括其他原住民文化、客家文化、閩南文化...等等,藉由工藝藝術,達到文化分享的目標。」

 

  確實,每一個文化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,藉由記憶與情感外化象徵的藝術作品讓每個人都可以一同分享,除了傳達了記憶與感情,不也讓人們體會出什麼是「文化」的意涵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范小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