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08377.JPG

  每年十到十一月,台灣東部海岸因東北季風與由南向北的黑潮洋流對衝,常使得東部海域經常巨浪濤濤,就這個時候,旗魚族群就會隨黑潮洄游靠近台灣東部海域,而東海岸的討海人也開始進入繁忙的海上生活。

  踏上甲板,隨著漁船出海,此時的東海岸,海水正藍,洋流帶來豐富的海洋生態,讓這片海域充滿生氣,無論是海面上、或是海面下的。
  漁船「噗~噗~噗~」的轉動著引擎,逐漸離開台東成功的新港漁港,朝著外海駛去,這趟出海的目的,當然就是要去鏢旗魚囉!
DSC08268.JPG
  所謂的「鏢旗魚」,就是被稱為沿海鏢刺漁業的捕魚方式,它是一種傳承久遠的古老漁獵法之一,根據當地人表示,鏢旗魚是日據時代由漁業非常盛行的日本琉球群島傳入,再由台灣討海人改良後的一種漁獵方式,雖然近幾年捕魚技術不斷改進、提升,但「鏢旗魚」這種古老的鏢刺漁業卻始終存在於東海岸,也成為當地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景觀。
DSC08273.JPG
  「頭前!頭前!緊啦!緊啦!」漁船的無線電傳來一陣急促而吵雜的通話聲,原來是船長發現的魚群的蹤跡。
  要鏢旗魚,需要非常充沛的體力與好眼力,別小看討海人站在鏢旗台怡然自得的模樣,那可是長年與大海搏鬥所累積下來的經驗,可以說是數十年的生活記錄,一部持續的海洋生命史。好眼力、好體力、站得穩,再加上鏢射的力道與準度及全船的團隊默契與經驗,是流傳了一代又一代的海洋與漁村的記憶。
DSC08360.JPG
  「屋啊!屋啊!」傳的那一頭傳來船長的喝ㄠ聲,說時遲那時快,船長手中長達數公尺、重達二十八公斤的三叉漁鏢射向水面,濺起一陣白色的浪花。

  每一艘鏢漁船最大的特徵,就是在船首設有一座尖尖的「鏢魚台」,鏢魚台稱作「頭架」,鏢手僅靠雙腳站在頭架頂端持三叉漁鏢鏢獵旗魚,只有能耐與夠膽識的鏢手才站得住鏢檯,加上敏捷的身手,才獵得到游速敏捷的旗魚。鏢刺漁業的漁獲量雖然不高,但是以生態觀點來看,它是台灣少數健康且自然的捕魚方式,也是最能代表台灣傳統沿岸的漁獵文化。
DSC08323.JPG
  但是,它也逐漸在消失中,也許,我們的下一代可能再也看不見這種海洋文化景觀。

  隨著討海人的逐漸凋零與科技的進步,這種傳統的獵魚方式勢必逐漸被效率更高的「漁撈法」所取代,換言之,一種台灣寶貴的海洋文化即將消失了!不管是討海人或是鏢刺漁業,都是海洋文化與鏢魚文化的一部份,它是具有深層的文化意義的!
DSC08403.JPG}
  回到漁港,眾人合力將旗魚拖上岸!準備拍賣!

  台灣的漁村,真充滿生命力!
  我更認為,文化不是只有保存,而是需要演化,才會有生命力。同樣的,鏢旗魚這種海洋文化以及讓海洋生生不息的漁業觀念,是需要保存、需要演化、更需要持續,如此一來,台灣最重要的海洋資產,才能繼續在蔚藍的天空與浩瀚的碧海裡,持續而不斷。

DSC08419.JPG

范小哥 記於小雪 台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范小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