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04402.JPG

趁著今年的飛魚季(約每年的四~七月),走訪花東地區,試著去瞭解、去接近屬於東海岸特有的部落文化。

連續好幾天,都在看海。
DSC04324.JPG
瓊麻、白鷺鷥、漁船、沙灘,下車的地方離岸邊有幾百公尺,我們來到台東縣的「真柄社區(pasawli kaukauasang)」,外頭,放著一艘補飛魚用的動力舢舨,前方的小屋炊煙裊裊,一位原住民媽媽正在烤飛魚。湊上前去,小小的火爐正火紅的燒著,上頭鋪上月桃的葉子,香味撲鼻而來,烤飛魚的顏色漂亮極了!
DSC04333.JPG
她說:「剛捕上岸的飛魚,烤了正好吃呢!」
右邊的老榕樹下,一群老一輩的阿美族人正等著我們。

原來,他們正開始製作阿美族人古老的傳統技藝--竹筏。
DSC04310.JPG
以前,族人都是利用傳統手工的竹筏出海捕魚,但是近年來逐漸被動力膠筏所取代,為了不讓如此具有時代特色與文化的竹筏失傳,因此社區裡的耆老又開始製作傳統的竹筏,同時教導族裡的年輕一代,繼續讓竹筏得以傳承下去。

社區的總幹事表示,要做出一艘好的竹筏,材料是很重要的,他說,必須利用三~四年的成熟麻竹,去皮加工之後,為了防止龜裂還要塗上木灰;基本雛形出來之後,利用藤蔓將竹管一一綑綁,這一點可不能馬虎,否則稍有疏失,竹筏可能無法承受海浪的沖擊而四分五裂,因此,技術與經驗是非常重要的。

這個時候,耆老們正利用火把將竹管加熱,以便折出適當的彎曲與角度。看著幾位耆老熟練的技術,想必,他們已經做了好幾十年了吧!

「這是屬於二、三十年代族人的共同記憶」總幹事說。
確實,台灣的每一個角落總是存在許多古老的記憶,這些記憶隨著時代與環境變化而逐漸消失,但仍有許多的人們努力的守候著這些記憶,不但為了傳承,也為了不讓那塊熟悉的地圖從心中消失。
DSC04413.JPG
接著,我們來到八仙洞海灣。
岸邊,早已聚集了一群阿美族勇士以及族人,他們正要舉行新竹筏的下水典禮。

部落的頭目表示,每一艘新做好的竹筏都必須舉行下水典禮,在海邊準備貢品奉獻給海神以及土地公,同時還要跳舞祈福,祈求眾神保佑出海的勇士豐收以及平安歸來。頭目繼續表示,日據時期因為沒有漁港,所以貨船都要停靠在外海,再利用竹筏出海接駁,而這樣的來往接駁稱為「巴吉發浪」。

DSC04556.JPG

這個時候,在頭目的領導之下,族人開始奉獻祭品、施灑米酒奉獻眾神,而伴隨著海潮聲的高亢歌聲也在沙灘上散播開來。

「這樣的祭神儀式,已經流傳了八~十五代了!」頭目說。

海風帶著些許腥味,雙手揪著衣領,在我的感覺裡,這是心靈與物質的交相轉換。
DSC04541.JPG
祈福完畢,在眾人的歡呼、祝福下,兩位阿美族勇士駕著竹筏,乘著浪,出海了。
天是灰的,浪很大。
DSC04399.JPG
看著綁著頭巾的年輕阿美族勇士賣力划著船槳,心想,過去的十年百年,也有許多族人跟今天一樣,祝福、出海,然後懷著期待與不安的心情,等待。等待豐收歸來的親人,千里迴游的飛魚,以及那期盼的族人之間,是一種微妙的關連,兩者之間,只有海知道。

打在腳下的浪頭,是文明的足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范小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